2020年,對于很多中小企業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的營收大幅下滑,收益銳減,甚至資不抵債,面對這種天災,我們的政府也是盡最大可能在扶持企業,比如減免稅款,財政補貼(研發費用補貼、房租通補貼、人才補貼),延期交稅等。
對于收到政府補助應是如何入賬的呢?或許很多中小企業的小額政府補助屬于日常經營活動以外的收入,因此都直接計入了營業外收入。實際上,這種做法并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根據2017年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政府補助》中增設了“其他收益”的會計科目,有兩種不同的核算方式-總額法和凈額法。
一、什么是政府補助?
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政府對企業的無償撥款、稅收返還、財政貼息,以及無償給予非貨幣性資產等。
通常情況下,直接減征、免征、增加計稅抵扣額、抵免部分稅額等不涉及資產直接轉移的經濟資源,不適用政府補助準則。
二、收到政府補助,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新的政府補助準則施行后,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層面的問題:
1、總額法核算VS凈額法核算
總額法,指的是在確認政府補助時,將其全額確認為收益,而不是作為相關資產賬面價值或者成本費用等的扣減。
凈額法,則是將政府補助確認為對相關資產賬面價值或者所補償成本費用等的扣減。
通常情況下,對同類或類似政府補助業務只能選用一種方法,不得隨意變更,例如,對一般納稅人增值稅即征即退只能采用總額法進行會計處理。
如果按總額法核算,需要區分是日?;顒酉嚓P還是非日?;顒酉嚓P。
2、該筆政府補助是資產相關VS收益相關?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取得的、用于購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長期資產的政府補助;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是指除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之外的政府補助。
例如,企業購買環保設備取得的財政補貼屬于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而企業取得的穩崗補貼就屬于收益相關的補助。
如果是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還需要區分屬于補償已經發生的支出還是即將發生的支出。
3、該筆政府補助屬于日?;顒酉嚓P還是非日?;顒酉嚓P?
以上三個問題,不同的情況對應的會計科目都有所不同,分錄大致如下:
1.收到補助時,補償以及發生成本或費用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2.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
(1)收到補助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2)發生費用時
借:費用類
貸:銀行存款
同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3.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1)收到補助時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2)完工時
借:固定資產
貸:在建工程
(3)折舊時
借:費用類
貸:累計折舊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思維導圖:
三、政府補助的稅收處理
根據2017年《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相關規定,收到的政府補助款項,應作為所得稅減免項目,不征稅處理,屬于永久性差異。
來源:網絡